最近知名品牌元气森林宣城产品“0防腐剂”,一时间让很多人都为之侧目,毕竟很多消费者一谈防腐剂就为之色变。

一直以来,国际上对食品饮料中添加人工合成防腐剂的安全性问题存有争议,我国对防腐剂在食品中的使用亦有着严格的规定。目前绝大部分瓶装饮料产品均添加了以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为主的人工防腐剂。

从产品安全性和我们消费心理的角度,瓶装饮料去防腐剂当然更有吸引力。此前,元气森林宣布通过引入无菌碳酸生产线实现全线产品“0防腐剂”,那么真的有所谓0防腐剂吗?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的添加,国内有严格用量规定。品牌饮料商都是符合的,少量的添加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

有少量添加剂算是消费者心理上的一个瑕疵。

所以,“0防腐剂”的无菌碳酸技术就是一个卖点而已。

其实饮料中防腐剂一般有哪些饮料中可以用的防腐剂比较多,最常见的是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这两种防腐剂抗菌谱比较广,而且都属于有机酸类,理论上pH越低效果越好,所以在酸性饮料中效果比较好,应用比较广泛。

还有一些天然防腐剂,比如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盐之类,国标中也允许添加在饮料里,但在饮料中比较少见。

防腐剂不可怕,只要在国标的限量范围内,合法合规添加,就是很安全的,不用担心它们对身体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那么直击重点,饮料做到0防腐剂有可能吗?完全有可能。这牵涉到食品微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栅栏技术(Hurdletechnology)」。

想要保证一个食品体系尽量没有微生物腐败,你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比如,你可以通过加热来杀死食品里的微生物;你还可以通过降低食品pH,水活度来使环境不适合微生物生存;你甚至可以添加防腐剂来抑制微生物繁殖。

这些手段,像是一个个的「栅栏」。每道栅栏都能阻挡一部分微生物,但总存在一些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干不掉。

怎么办?简单,多道栅栏一起使用。能越过第一道栅栏的微生物大概率越不过第二道栅栏。只要栅栏足够多,足够强,食品安全就能够保证了。(这个思路跟医学里的「鸡尾酒疗法」有点像)

我们现在来看看饮料。市面上很多饮料本身pH比较低,比如,大部分气泡水、碳酸饮料的pH在3左右,这么低的pH是不太适合微生物繁殖的(这是第一道栅栏)。

这类饮料往往还有热处理工艺,可以杀灭一部分生产时混入的微生物(第二道栅栏)。饮料里本身存在的有机酸(柠檬酸等)还有一定的辅助抗菌作用(第三道栅栏)。

如果再加上无菌加工,灌装工艺,三道栅栏下来,即使不加防腐剂,也能达到预定保质期。

如果你注意配料表,你会发现市面上很多碳酸饮料/气泡水产品都没有加防腐剂。这就是因为已经有三道栅栏在那挡着了,不加防腐剂也OK了。

除此之外,有些饮料本身经过超高温灭菌(UHT)手段,已经能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这类饮料也是不需要添加防腐剂的,因为里面压根没有微生物,就不会有微生物繁殖问题了。(可以理解为只有一道栅栏,但这个栅栏已经高得望不到顶了)。

比较常见的有乳饮料,水果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个人感觉,市面很多饮料之所以添加防腐剂,更多是为了再多加一道「栅栏」,这样才能保证即使在最极端情况下,也尽量不出现微生物问题。

而饮料中常见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丙酸钙、双乙酸钠、乳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过氧化氢等。

总结一下就是:能做到,但是在中国能做到的品牌不多,而且目前来看也没什么太大的市场,不过未来大概率还是有需求的。

但在国内被列为合规使用的苯甲酸钠,已经有研究指出该防腐剂和维C反应会生成致癌物质苯。这意味着,如果维C饮料如果使用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巨大风险。

苯的来源,就是因为用作防腐剂的苯甲酸钠或苯甲酸钾,在饮料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致癌物苯。因此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拒绝苯甲酸钠,欧盟儿童保护集团认为它不宜用于儿童食品中;日本《食品安全法》中明确禁止使用苯甲酸钠;而中国台湾,则严禁苯甲酸添加到碳酸饮料中。

在国内屡屡有食品制造厂商传出超量使用防腐剂的丑闻,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一批入境不合格产品,其中有9批次的碳酸饮料,因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名列其中。根据研究证明,如果摄入过量的苯甲酸钠,在毒理学上会导致小白鼠精子致畸。

所以在这方面最好还是要谨慎选择,多方考证,多为自己的安全考虑。(来源于百检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