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不知道小伙伴们复习到什么地步了,根据往年经验,大学的期末考题目大多数出自教科书,大一的孩子们一定要认真看书,多多刷题哦!下面是化团团准备的一些知识点。第二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一、有效数字的概念、位数的确定、运算规则、修约规则。二、修约:当实验测定值和计算值的有效位数确定之后,要对它后面的多余的数字进行取舍,这一过程称为修约(rounding),通常按“四舍六入五留双”规则进行处理。当约去数为4时舍弃,为6时则进位;当约去数为5而后面无其它数字时,若保留数是偶数(包括0)则舍去,是奇数则进位,使修约后的最后一位数字为偶数。三、加减运算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加运算各数字中精度最低,即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为准。例如0.+0.25,和为0.79。四、乘除运算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加运算各数字中相对误差最大,即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准。例如0.×25.64,积为0.。五、在对数运算中,所取对数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如lgka=4.75的有效数为2位六、常用的公式要牢记。第4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一、以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定义的反应速率。(标量必须为正)反应式中各组分计量数不同,用不同组分表示反应速率不同。二、以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定义的反应速率。(重点)p(30)该值只有一个与反应系统中选择何种物质表示速率无关。三、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1、发生有效碰撞反应物分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能量②有合适的方向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定义、符号、单位。一定温度下,活化能大小与反应物本性有关,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第二节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基元反应与复合反应1、定义、2复合反应中,速率最慢的步骤为控制步骤二、质量作用定律与速率方程V=KCco*Ch2OR为反应速率常数1、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元反应2、纯固态或纯液态反应物的浓度不写入速率方程3、在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溶剂参与反应也不写入速率方程4、元反应中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一致。三简单级数的反应速率方程四、化学平衡的移动1、温度2、浓度3、压强4、催化剂5、化学移动原理五、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熵与化学反应的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断依据第5章酸碱解离平衡第一节离子强度公式3-4P24第二节1公式3-7★稀释定律适用范围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移动★第三节1.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转移反应2.酸碱的强弱关系{拉平效应,区分效应}第四节①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②多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③两性物质溶液第5章酸碱滴定基本概念及常用术语:滴定、标准溶液、试样、计量点及确定、滴定终点、滴定误差。酸碱指示剂:(重点)变色原理、变色范围、选择原则。一元强酸、弱酸的滴定:酸、碱浓度>10–4mol?L–1;c=0.1mol?L–1,Ka≥10–7。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特点、突跃范围。标定盐酸:碳酸钠或硼砂(Na2B4O7·10H2O)标定氢氧化钠:草酸或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一元弱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caKa≥10–8;cbKb≥10–8多元酸、碱的滴定:分步滴定条件:Ki/Ki+计量点的pH值计算与指示剂的选择。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n(A)=n(B)准确度和精密度:定义。两者的关系: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但准确度高则精密度一定高。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2.减小测量误差;3.增加平行测定次数;4.对照试验;5.空白试验;6.校准仪器。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第5章缓冲溶液缓冲溶液: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缓冲对组成的混合溶液。组成:缓冲对/缓冲系,缓冲溶液一般由具有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注意:如果缓冲溶液中两种物质能反应,则要看反应结果,不能只看表面。常见的缓冲系:弱酸及其共轭碱、弱碱及其共轭酸、两性物质及其对应的共轭酸/碱作用机制:缓冲溶液中足够浓度的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借助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平衡,通过对自身的消耗来抵抗外来的少量强酸或强碱,使溶液中的或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溶液的pH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具有缓冲作用。pH的计算:弱酸(HB)及其共轭碱(NaB)组成的缓冲溶液。a同离子效应b设溶液体积为Vc相同浓度缓冲容量:单位体积内缓冲溶液的pH改变时所需要加入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量。衡量溶液的缓冲能力。主要影响因素:a总浓度:缓冲比一定,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反之亦然。b缓冲比:>10:1或<1:10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显著下降。=1时,缓冲容量最大。配制:①选择合适的缓冲系②缓冲溶液的总浓度要适当③计算所需缓冲系的量一般根据公式列方程求解第6章1.标准溶度积常数(P86)2.影响难溶强电解质的影响因素。3.溶度积规则。4.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其运算。本章参考题:课本例题6.1;6.2;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氧化值:反映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情况的电荷或“表观电荷”的数。确定氧化值的方法及规则:、⑴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为零。⑵在二元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值等于相应离子的电荷数。⑶通常情况下,H的氧化值是+1,O的氧化值是-2,碱金属的氧化值是+1,金属的氧化是+2,卤素在卤化合物中的氧化值是-1。⑷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氧化值代数和为零。⑸多原子离子中所有元素的氧化值的代数和等于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元素的氧化值不一定是整数,而是有正有负有分数,还可为零。氧化还原对的书写方式:Ox/Red。电池的书写方式:⑴一般把负极写在最左边,正极写在最右边,并用“-”和“+”标明。两个半电池用盐桥连接,盐桥用“

”表示。⑵用化学式表示电池中各物质的组成,并要注明物质状态。如果是溶液,要注意其浓度;气体要注明分压(KPa)。如不注明,一般指1mol/L或KPa。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相用“

”隔开,同一相用“,”隔开(相的物理和化性质完全一致)。⑷对于某些电极的电对自身不是金属导电体时(非金属或气体组成的电对),需一惰性电极,通常用铂。注意:1.电极导体的状态不需标明2.同一相中,离子与离子之间无顺序3气体标分压(P)离子标浓度(c)固体标状态(s)。4当溶剂不是水时,若反应中有水生成时需写出。5参加反应的物质都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选择电极导体:i看反应中是否有可充当电极导体的物质。ii若无,则找一个不与溶液反应的电导体充当(惰性电极:Pt、C)保证电极不变,常见电极类型:1金属-金属离子电极2气体-离子电极3离子氧化还原电极。4金属-金属难溶物电极5离子选择性电极(膜电极)电势(E=的影响因素:物质本身、温度、浓度。标准氢电极(SHE):条件:c()=1mol/L气体分压=KPaT=K。以SHE为标准测定其他电极电势时通常以SHE为负极,待测电极为正极E=-=标准电极电势:条件:T=K气体分压=KPac(组成电极的有关离子)=1mol/L表示:(Ox/Red)单位V。注意:1.表中是在水溶液中测定的,因此不能应用于非水溶液体系或高温下的固相反应。2.表中是标准还原电极电势,其数值代表电对中氧化型获得电子的能力,与电子反应式的写法无关(不论电极实际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电极电势符号不改变)。3.标准电极电势值是强度性质,与参加电极反应物质的数量无关,即它不具有加和性。Nernst电极电势方程式:条件:T=KR=8.J/mol/KF=C/molφ(Ox/Red)=(Ox/Red)+lg:包含氧化态在内的一侧的所有物质的浓度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包含还原态在内的一侧的所有物质的浓度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n:电子得失数注意:溶剂为水,非水溶剂不适用为方便计算可改变系数(同时扩大或同时减小)。一般规律:和对电极电势的影响较大,金属离子浓度越小,则金属的电极电势越小,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降低,对应的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降低。电极电势的应用:1.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电极电势越大,氧化态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若两电极的标准电势值相差较大,则直接用标准电极电势比较非标准电势值的大小(当两电极的标准电势值相差≥0.2V时,用直接比较φ的大小。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由强制弱)假定反应,计算电动势:E0反应正向自发进行,E0反应逆向自发进行,E=0达到平衡。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看了化团团总结的知识点,心里是否有把握可以成功的通过化学考试呢?接下来就好好复习吧。化团团祝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绩。王骁孟霄胡家伟编辑化工学院团委化工化样年华hua-h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