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各种各样的还原,脱保护中,有不少的氢源,但是使用不同的氢源,会有不同的优缺点,这里讲一个案例,将氢气换成甲酸,抑制了产物发生副反应
这里讲一个脱Bn的案例,反应使用50psiH2作为氢源,结果有少量产物降解:酰胺键断裂,生成了两个羧酸杂质(0.1%)和(0.5%)(注意:吡啶环也被过度还原了)
降解的对映片段也可以在母液中找到(和)。
措施:将氢源换成甲酸,没有消旋化,没有水解
反应条件:10%Pd/C(20%wt),55°C,6h
来源:praticalprocessresearchanddevelopment第二版
processOptimization章节
总结:
1.不同的氢源,不同的优缺点,如果你只知道氢气,那么你就out了,有各种氢源:甲酸铵,硼氢化钠,甲酸,三乙基硅氢等等,每一种,可能都会有优缺点,造成不一样的杂质情况,如果可以多去尝试,有可能就可以解决你目前的棘手问题。
2.有些是原子状态的氢气,有些是氢负,对于各种官能团耐受,或者反应机理,都会有一定区别,不用用经验去解释,猜测,多尝试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控制杂质,无非两字,“控”和“除”;除:治标不治本;控:才是本。控制杂质是化学和工艺两种过程的综合体现。不要陶醉于你的工艺有多么的厉害,可以将杂质除的一干二净,毕竟很多杂质的除去都要以损失收率为代价。将风险,成本分摊给化学,从化学的源头,本质上,将杂质控的死死的,是另一种优秀的思维。因为那样做,可以增加你对化学的理解,增加工艺的稳定性,不要总是想把压力投放在工艺上,化学是源头。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定要解析出顽固杂质的结构,才能有控制的角度,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控制它,否则,只能盲目的去试,事倍功半。定性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