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经常种蔬菜的农友们对病毒病并不陌生,因为它的危害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平时常见到的蔬菜瓜果都可染病,并且是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所以在平时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范病毒病的发生。接下来我们说说蔬菜病毒病的发生、辨别与防治。
一、何为病毒病?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使植物植株矮化、褪绿,皱缩、果实畸形等严重影响商品价值的一类病害。病毒病在果蔬整个生育期中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害,长发生在茄果类和瓜类等作物上,往往严重制约着植株的生长和种植户的收益。此病在整个植物生长期均可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基本根治不了,素有"植物癌症"之称。
黄瓜花叶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
二、发病时期(1)从时间段来说
如果是陆地种植,那么从5月到9月底都可发生,但尤以6月中旬到8月下旬为重,也可称为发病高峰期。因为此时正是全年中温度最高,最适宜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害虫的活跃期,与此同时相互交叉传播的范围也更广,这就更加剧了病毒病的传播。
(2)从生育期来说
生长前期尤其是苗期发病较多,苗期很多种子都带毒,而植株的抗病能力又弱,所以容易引发病毒病的发生。
(3)发病条件
一般来说,高温和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这两个因素都不利于作物植株健壮的生长,当植株长势弱时抗病能力下降,这时在植株体内的病毒病病原体就会显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病毒病的症状。另一方面,当土壤中施用太多的氮肥,造成植株徒长苗或是土壤本身瘠薄、缺乏有机质时造成的土壤板结、粘重以及排水不良时造成的欧根等也不利于植株壮棵的形成,从而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再有就是这样的气候环境也有利于害虫的发生,如此更是多了传播媒介,所以更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三、传播途径病毒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在生产中常见的有媒介传播、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种子带毒、土壤病残体传播等,其中媒介传播是导致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传播途径。
1.媒介传播:病毒病的病毒传播多数是由昆虫和寄生物来传播的,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最为常见,生产中常见的有蚜虫、蓟马、白粉虱、烟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植物体造成外在伤口,病毒随之从伤口侵入植物体内。
传播媒介——蚜虫
2.汁液接触传染:这个可以理解为病株的汁液通过伤口感染健康植株的过程。种植者在田间进行农事操作的过程中,比如在进行打叉摘叶的过程中没有对病株进行处理,打叉摘叶时残存在手上或肢体其他部位的汁液在对健康植株进行操作时就会进行传播。有时叶片之间的摩擦也可感染健康植株。所以在发现病株时要及时进行治疗严重时可直接拨掉并对健康植株进行预防。
3.嫁接传染:对于茄子、黄瓜、西葫芦等需要嫁接的蔬菜而言,嫁接传播也是病毒病传播的一条途径,如近年来流行的茄子老芽嫁接,就极有可能加剧病毒病的传播。
嫁接传播过程
4.种子带毒和土壤病残体传播:在育种时若没有做好病毒的预防,生产的种子极有可能带有病毒,带毒的种子销售到全国各地也会加剧病毒病的传播。土壤病残体传播相对概率稍低,故不做探讨。
传播一般分为3种类型:
第1种为非持久型病毒传播团,当蚜虫在寄主植物上刺吸时就可传播病毒。其特征是:传播快,不持久,病毒吸附在昆虫的口针上,但不进人虫体内,病毒一般在植物薄壁细胞内,可通过汁液传播,多引起花叶型症状。
第2种为半持久型病毒传播,昆虫口针吸食获得的病毒在虫体内有转移的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育才能传染,但不能在虫体内增殖。其特点是吸食时间长,传播时间长,有循环期,即病毒一消化道一肠壁一循环道一唾液腺。病毒主要分布在植物疏导组织内,多引起植物矮化、卷叶等症状。
第3种是持久型病毒传播,除具有半持久型病毒的特点外,病毒在虫体内增殖,可终身传毒,有些可经过卵传播病毒。一般引起植物黄化、卷叶等症状,如烟粉虱传播TY等。
四、病毒病的类型及症状病毒病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花叶型蕨叶型混合型。
(1)花叶型:病株的叶片症状为叶片上呈现淡黄色或黄绿相间的花斑,嫩叶明脉及褪绿斑点,后呈淡而不均匀的花叶斑驳,叶面凹凸不平,新生叶片呈畸形,茎蔓的前端节间短缩。
花叶型病毒病
(2)黄化皱缩型:症状表现为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叶面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继而叶片黄化,皱缩下卷,叶片变小或出现蕨叶、裂片、矮化,叶片皱缩、扭曲,新生叶片细窄而狭长,呈鸡爪状或线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皱缩弯曲状。
辣椒黄化皱缩型病毒病
(3)混合型:表现为兼有花叶、蕨叶两种病症,发病植株表现为生常发育不良,花发育不好,难以坐瓜,植株后期扭曲畸形,即使坐瓜,长成的瓜也较小,瓜面有瘤状突起,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植株枯死。
混合型病毒病
五、与其他相似症的区分1、与螨类害虫危害症的区分
(1)、相同点:两者都有卷叶、弯曲、褶皱畸形的症状。
(2)、不同之处:病毒病一般表现症状是矮化、节间缩短,花叶时叶片出现浓淡相间的斑驳,还有一些会出现貌似坏死状的病斑,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枯死。而经过螨类危害的叶片通常则表现为叶片变硬、变脆出现油渍状,叶缘卷曲。叶背黄褐色有锈状物从在。
(3)、发生部位的不同:病毒病刚开始发生时只在田间零星的发生,而后会经蚜虫、粉虱、蓟马等人为操作传播扩散。但螨类的危害经常是多个区域同时发生,主要发生在螨类集聚比较多的区域。
螨类危害
2、与激素药害的区别
激素药害的表现症状与病毒病的表现很相像,一般不好准确的区分,但可通过近几天的农事操作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相比螨类危害的表现形式,激素药害的叶背没有油渍状的表现,不呈黄褐色。
激素药害类一般是成片大面积或整个棚区同时发生,结合最近的农事操作比较容易判断。
药害
3、与部分缺素症的区分
(1)、发病过程
刚才讲过,因为病毒病具有传染性,所以刚开始发作时基本会集中在一处,然后在通过传播媒介扩散到周围,成片发生,发病部位没有规律也不成规则。而缺素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没有特定的发病中心。
(2)、发病部位的不同
大家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注意到,病毒病发生在的各个部位,但尤以顶端幼嫩组织最易发生。而缺素症的发生往往比较整齐,比如老叶部位容易发生缺氮、磷、钾、镁、钼,植株上部易缺铁、锌、锰、硫、硼等中微量元素。
六、病毒病的防治措施1、预防措施
(1)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注意遮阴避免高温,浇水时采用少量多次的措施。
(2)切断传染媒介,及时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等传染媒介。
(3)在农事操作时减少器具以及人为对植株的损伤
农事操作
(4)若在管理过程中发现有病株时,为避免造成更大规模的扩散,要及时拔除。
2、化学防治,市场上常见病毒药的特性和使用阶段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盐酸吗啉胍,辛菌胺,三氮唑核苷,三十烷醇,羟烯腺嘌呤,烯腺嘌呤,混合脂肪酸,铜制剂,钙制剂,锌制剂,氯溴异氰尿酸,硫磺,香菇多糖,葡聚烯糖,低聚糖素,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苦参碱等。
在病毒病的前期预防阶段可使用香菇多糖,葡聚烯糖,低聚糖素,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苦参碱等这几类农药是天然物质,在预防阶段可以激发植株自身的防御系统,提高作物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有一定的阻断作用。
盐酸吗啉胍,辛菌胺,三氮唑核苷等可在发生初期使用。而三十烷醇,羟烯腺嘌呤,烯腺嘌呤,混合脂肪酸等主要起激,在田间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浓度的配比和天气的变化,以免造成药害。
七、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别是种子方面和田间管理
1、种子方面
选用抗(耐)病品种将干燥饱满的种子置于70℃的干燥箱中50-60小时,此过程可使种子上附着的病毒钝化,也可以增加种子内部的活力,提高出苗率。也可用1%高锰酸钾液或10%磷酸三钠液浸泡25分钟左右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催芽播种。
播种时尽量避开高温天气和蚜虫蓟马等繁殖的高峰期,在育苗期间要加强苗床的温度、湿度的管理,苗期要勤浇水,以降温保根,增强抗性;以防徒长苗的生长,增强幼苗的抗逆性。
2、田间管理
①切断传播媒介,蚜虫、粉虱、蓟马等,病毒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种子传播、土壤传播、汁液传播、昆虫传播。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昆虫传播的,因此,从苗期开始就要严防传毒昆虫。比如用5%啶虫脒乳油-倍液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倍液交替用药防治蚜虫效果较好,粉虱、蓟马可用25%噻嗪酮乳油倍液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倍液喷施或20%吡虫啉可溶剂倍液或3%阿维菌素乳油-倍+烯啶虫胺或联苯菊酯进行交替使用,可有效降低虫口基数防治病毒病的发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喷施现有地块或大棚的时候顺带喷施邻近菜地及田边、地头杂草或大棚比较隐蔽的地方做到无死角防治。有条件的也可用大于60目防虫网避虫,或在田间悬挂黄板涂粘虫胶,诱集有翅蚜、白粉虱和潜叶蝇等害虫,或利用银灰膜反光驱避蚜虫等其他方式。②②加强田间栽培管理,进行科学栽培,增强抗病能力,首先挑选不带病的健苗移植,施足基肥,勤浇水,提高蔬菜的抗病力。定植时,连片种植,可降低传毒昆虫密度,减轻发病程度;合理增施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促进病株恢复,减少损失。定植后,勤中耕,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蔬菜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带出田间集中烧毁深埋处理。
③在基肥和平时的追肥过程中注意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不能一味地追求氮磷钾,适当的中微量元素能更好的平衡植物体内营养,满足各个不同阶段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④预防病毒病要根据病毒病的发病规律来防治,在以往的下乡实践中发现苗期以及生长前期和中期都是病毒病的容易发病阶段,所以要在苗期以及植株的前期就要进行预防。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温、干旱的环境也为病毒病的发病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高温季节要注意适当遮荫降温,小水勤浇,为植株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用50%氯溴异氰脲酸+复硝酚钠倍液;5%联苯菊酯倍+5%氨基寡糖素倍+3%啶虫咪倍+叶面肥;或5%辛菌氨醋酸盐倍+5%氨基寡糖素+75%吡虫啉倍+叶面肥交替喷施,大概每周喷施一次,适当添加锌肥和其他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同喷可增加效果,也可以用吗啉胍或者氨基寡糖素或者香菇多糖或者辛菌胺、宁南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比如芸苔素内酯或者细胞分裂素+叶面肥同时喷施效果更好,中期可用吗啉胍乙酸铜+复硝酚钠4-5天喷施一次。
总结: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防治病毒病的药剂而言没有哪一种药剂能彻底根治植物病毒病,生产中常用的病毒药剂只能钝化病毒,防止病毒病的进一步扩散,但是对已经发生病毒感染的植物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就此而言蔬菜病毒病的防治措施重点在"防"而不在"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