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山西汾酒发布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该公告显示预计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8.30亿元—55.20亿元,同比将增加70%-80%;预计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7.66亿元—20.87亿元,同比将增加%-%。

汾酒再次以“加速度”惊艳全行业。年用半个年度,汾酒的营收就突破亿,接近去年全年营收水平(.96亿),净利润增长超%,已超越去年全年(31.06亿)。这样业绩暴增,业界直呼“加速度”。

汾酒在报告中表示,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中国酒魂,活态为魂”的战略定位,全面推动落实“两大行动”:汾酒三年改革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现代企业治理、产业链建设、智慧汾酒等方面成效显著。

数字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汾酒的高点定位、奋发有为。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汾酒实现复兴、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终极目标的第一年。这样的加速度会不会只是短暂现象?

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山西汾酒的净利润就超过了年全年。年上半年,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为68.99亿元。年全年,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89亿元。今年一季度,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73.32亿元,同比增长77.03%;净利润实现21.82亿元,同比增长77.72%。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保持70%以上增长。此时,汾酒已再宣告“汾酒加速度”。

因“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分离发酵”的工艺特点,汾酒被誉为“最干净、最卫生的中国白酒”。“从田间到餐桌”,则是汾酒构建的全产业链品质体系,从原粮种植到产品生产到最终的消费环节,每一个链条里,汾酒都有可追溯的体系。在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看来,世界任何酒类的国际化,首先是其标准的国际化。正是始于汾酒的品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才成为汾酒巩固省内市场、进军全国的利器。

凭借品质自信,汾酒在今年一季度就实现了开门红,而半年报业绩预告,也再一次证明“汾酒加速度”的持续性。无论是单季度、半年报甚至全年,汾酒都在用“加速度”创造历史高点。

对于业绩的变动,山西汾酒在公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围绕“+10”的市场布局,全力夯实省内发展基础,加速拓展省外市场,经销商结构和渠道持续优化,全国市场可控终端网点数量突破万家,环山西市场及南方市场收入大幅增长;深入优化汾酒产品结构,推进产品高端化策略实施,中高端青花汾酒系列在青花30(复兴版)的牵引下销售趋势向好;竹叶青大健康产业稳步发展,配制酒销量大幅增长;系统构建国际化营销体系,海外市场增长迅速。

若说“品质汾酒,是铸就汾酒速度的基石;那么,工艺则是汾酒最为独特的优势。汾酒是最早提出建设原粮基地的企业,目前已在“黄金种植带”建立包括甘肃山丹军马场、山西汾阳、吉林松原在内的10个基地,对所有种源、投入品、田间管理、运输等环节制定了统一标准,保证一流的原粮品质。

在甲醛、氯化物、铅等国家安全指标基础上,汾酒增加了杂油醇、氨基甲酸乙酯、塑化剂等项目,合计14项控制指标、项严苛标准。汾酒内控标准规定甲醇≤0.4g/L,是国家标准限值的2/3;氰化物的内控标准是国家标准限值的1/10……

工艺方面,汾酒地缸发酵有着更卫生的天然优势,做到“物见本色”方达标;新酿造出的汾酒要进行分级、分质、分缸贮存,通过陶缸独特的微氧环境和富含的多种金属离子,白酒中各种微量成分、香和味之间均达到一种新的平衡,酒体更加醇和、绵柔。

除了品质、工艺之外,衡量汾酒全国化的几项重要指标也均有提升,省外收入大幅增长。截至年上半年,汾酒在全国市场可控终端网点数量突破万家。年,汾酒在全国市场的可控终端网点数量突破85万家,这一数字在半年内增加了15万,而且从年底时的70万家,增加15万家用了一年时间。

年,汾酒过亿市场高达17个,长江以南核心市场的增速均超过50%,江、浙、沪、皖、粤等市场实现高速增长;而年一季度,汾酒省外市场销售收入43.46亿元,占一季度收入近六成。

如今从预增公告中表述的“环山西市场及南方市场收入大幅增长”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省外收入贡献有望突破六成。

这些都预示着汾酒全国化的加速以及对渠道掌控力的提升。在谈到汾酒复兴战略时,汾酒董事长李秋喜总结了“三个依靠,三个新”:一是依靠技术进步,品质提升要有新发展;二是依靠文化营销,市场拓展要有新突破;三是依靠管理创新,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建设要有新提高。由此强调“品质汾酒”在汾酒复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按照“十四五”汾酒晋身行业第一阵营和“三分天下有其一”目标,汾酒预计年要跨越亿营收,深化“三香鼎立”的行业格局。而今年,若能顺利完成营收增30%的目标,今年汾酒的业绩将超越亿元,如此一来,年跨越亿营收的目标或将可以提前。年的业绩爆发离不开此前的蓄势积力,另外全国化布局也有助力。但由于去年三、四季度公司业绩基数表现良好,预计今年下半年不会继续维持二季度的高增长态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