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兵团水稻病虫害预计整体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其中,第一师稻蓟马、第四师稻水象甲中等发生。为做好年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持续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二、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控害,统防增效,绿色安全。以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建立良好稻田生态系统、培育健康水稻为基础,采用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增强稻田自然控害能力。优先应用昆虫信息素诱控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的绿色防控措施,提升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能力,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把握好关键防控时期,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合理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预防和应急防治,提升防治效果。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生产高质高效绿色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预防技术

1.选用抗(耐)性品种。以稻瘟病为重点,因地制宜选用具有抗(耐)性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播种期和移栽期预防。针对稻瘟病、稻蓟马等苗期病虫,采用咪鲜胺、肟菌·异噻菌胺、氯烯菌酯、乙蒜素、吡虫啉等进行药剂浸种或拌种、苗床处理,预防苗期病虫害,减少大田前期用药。秧苗移栽前2~3天,选用内吸性药剂对秧田进行喷雾防治,带药移栽,预防稻瘟病、稻蓟马和稻水象甲等病虫害。应用赤·乙·芸苔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

3.孕穗末期至抽穗期保护预防。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组合用药,预防稻瘟病、稻蓟马和稻水象甲等病虫害。

4.生物多样性控害。采用生态工程技术,田埂、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大豆、紫花苜蓿等显花植物,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提高稻田生物多样性。

5.农艺措施。(1)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加强水肥管理,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2)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实施水旱轮作,恶化其生存环境。推广秋耕灭茬,降低成虫越冬成活率。(3)延迟移栽期:合理水层管理,分蘖末期排水晒田,间歇式灌溉干湿交替,有效减轻稻水象甲的发生。(4)清洁田园。及时铲除和清理田间及渠埂上的杂草,破坏病虫害的生存场所,减少病虫害的来源。

(二)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控技术

针对稻水象甲,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有效控制越冬代稻水象甲的种群基数和迁移扩散。为防止稻水象甲成虫活动期随灌溉水传播蔓延,在发生区稻田的出水口设置拦截网(孔径≤0.5mm),控制稻水象甲的传播危害。

(三)药剂应急控害技术

在落实预防性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基础上,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在防控关键时期,开展用药应急防控。

1.稻瘟病

孕穗、抽穗期是稻瘟病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间隔7天第2次施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氯环唑、嘧菌酯、咪鲜胺、稻瘟灵等药剂。

2.稻蓟马

水稻抽穗扬花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7月中下旬进行第一次普防,对局部防效不理想、虫口数量仍较高的稻田,在8月上旬进行第二次补防。根据稻蓟马对水稻、棉花等作物有转主危害的特点,对水稻与棉花邻作田要重点做好监测与防控。防治稻蓟马可选用苦参碱、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多杀霉素、溴氰虫酰胺等药剂。

3.稻水象甲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分阶段开展化学防治。5月中下旬对秧田内越冬代成虫进行防治,降低秧苗携带成虫进田的虫口基数;6月中旬前后是水稻大田越冬代成虫的防治关键时期,对成株稻田进行均匀喷雾防治;8月中旬前后是第一代成虫防控关鍵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醚菊酯等防治农药。

(四)注意事项

1.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优先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

2.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

3.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

4.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来源:兵团农技推广总站,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