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显微镜对纸张的检测

将经过不同聚氨酯化处理后的纸张和原纸,用多媒体显微镜观察纸张测裂断长时拉断的情况和变化,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原纸断纸处纤维主要是被拉断且纤维分布杂乱;纸张经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处理后的纸张断纸处纤维被拉出的增多,且纤维分布较为整齐,主要是由于TDI中的-N=C=O基因与纤维上的-OH或纤维之间氢键中的-OH反应生成的氨基甲酸酯,从而把纤维之间的氢键结合转化为化学键结合,增强了单根纤维的强度,因此大幅度提高了聚氨酯化后纸张的干强度和湿强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纸张经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处理后断纸处的纤维几乎被拉出,而是被拉断,说明IPDI处理后的纸张,不仅单根纤维的强度增强,纤维间的结合力的提高更大。

从图4可以看出,IPDI处理后的纤维表面生成许多颗粒状物质,填充在纤维之间,这些物质使纤维与纤维之间形成架桥结构,由于这些氨基甲酸酯架桥结构具有比较高的键能,而且不与水反应,因此大幅度提高了聚氨酯化纸张的干强度和湿强度。

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TDI处理后的纸张纤维之间残留有较多的TDI,而IPDI处理后的纸张中则残留的IPDI较少,这也就说明了TDI处理的纸张比IPDI处理的纸张的透气度小的原因。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TDI聚氨酯化后纸张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如图7所示。参考聚氨酯和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一些与聚氨酯有关的吸收峰:

TDI聚氨酯化后纸张的傅立叶红外光谱

1、在.12cm处有-OH和-NH吸收;

2、在.82cm处有弱-N=C=O吸收,说明有过量的TDI存在于纸张中;

3、在.94cm处有-CO-NH-吸收,说明TDI与纤维素羟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R-CO-NH-Ar聚氨酯结构。综上所述,TDI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聚氨酯结构。

IPDI聚氨酯化后纸张中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如图8所示:

IPDI聚氨酯化后纸张的傅立叶红外光谱

1、在.86cm处有-OH和-NH吸收;

2、在~cm处没明显的吸收,说明纸张中几乎没有残余的IPDI,反应完全;

3、在.60cm处有-CO-NH-吸收,说明IPDI与纤维素中羟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R-CO-NH-Ar聚氨酯结构。综上所述,IPDI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聚氨酯结构,这就是IPDI进行聚氨酯化后纸张的强度(包括湿强度)大大增强的原因。而且残余的IPDI很少,说明IPDI与纤维中的羟基反应更为安全。

结论

多媒体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TDI和IPDI对纸张的增强作用都是由于纤维素上的一部分羟基与-N=C=O基团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结构,使得纤维之间存在有较多的聚合物起架桥作用,把纤维间的氢键结合转化为化学键结合,从而不仅增强了单根纤维的强度而且加固了纤维之间的连接。

内容摘自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的王志杰、李佩燚的《聚氨酯化对纸张性能遥影响及其机理》,转载出于分享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纸张聚氨酯化的影响

解密|纸质文物酸化的具体原因与防治方法

速解:纸质档案纸张毁损机理及老化原因

古籍档案修复的意义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