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上)期末复习

大学有机化学

题型

命名或写结构式

填空

选择题

鉴别题

推断题

合成题

把题通读一遍,搞清楚题意。

仔细读题,找到解题的关键。

一、有机物的命名

(一)、系统命名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注意:1.熟练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卤代物的命(注意双官能团的命名)

2.掌握脂环化合物的命名

3.熟悉掌握芳烃的命名

开链烃及卤代烃的命名步骤:

开链烃及卤代烃的命名步骤

1.确定官能团,选择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2.给主链编号

3.根据主链长度称为XX烷/烯/炔(烯、炔官能团的位置要标出来)

4.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支链的位置和名称放在母体名称前面。

烷烃的命名例题烷烃的命名例题卤代烃的命名例题烯烃的命名例题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顺反异构命名例题顺反异构与ZE构型炔烃的系统命名炔烃的命名方法及例题

光学异构体的命名R、S标记法

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光学异构体一般用投影式表示,要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原则及构型的判断方法

光学异构体的命名

固定一个基团,其他三个基团依次旋转,构型不变

若将手性碳原子上的任意二个原子(团)交换互相交换,将会使构型变为它的对映体。

R/S构型的简易标记法

——直接从Fischer投影式标定构型

a.最小基团在横线上:从大到小,顺时针为S,逆时针为R

b.最小基团在竖线上:从大到小,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

脂环烃的命名螺环烃的命名桥环烃的命名有苯环时的命名有苯环时的命名

俗名:

安息香酸—苯甲酸

TNT—2,4,6-三硝基甲苯

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

卤仿(氯仿、溴仿、碘仿)—三卤甲烷

卤化苄(苄卤)

(二)习惯命名: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二、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

1、碳原子的杂化和共价键

要求掌握杂化的概念、碳原子的三种杂化形式sp、sp2、sp3以及各种杂化形式的特点,能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碳原子的杂化形式。掌握σ键和π键的形成及它们的区别,共轭π键和芳香大π键的特性以及双键、三键是由什么键组成的。掌握不同结构的碳正离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

2、同分异构

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之一。

同分异构

3、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大类。

诱导效应:由于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生的一种极化效应,沿σ键由近而远传递,距离越远影响越小。它包括吸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在共轭体系中由于电子的离域而产生的效应,沿共轭体系以极性交替的方式传递,不随碳链的增长而减弱。它包括吸电子共轭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的形式有π-π共轭(如共轭烯烃、苯环)和p-π共轭(如烯丙基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和游离基的稳定性:

连接的吸电子基团越少越稳定,连接的给电子基团越多越稳定;季碳仲碳伯碳。

1.碳正离子(Carbeniumion)是一种带正电的不稳定的有机物。与自由基一样,是一个活泼的中间体,有一个正电荷,最外层有6个电子。

2.经典的碳正离子是平面结构。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状态,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他三个原子的轨道形成σ键,构成一个平面,键角接近°,碳原子剩下的p轨道与这个平面垂直,p轨道中无电子。分析这种物质对发现能廉价制造几十种当代必需的化工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3.碳正离子结构:碳正离子与自由基一样,是一个活泼的中间体。碳正离子有一个正电荷,最外层有6个电子。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与3个原子(或原子团)结合,形成3个σ键,与碳原子处于同一个平面。碳原子剩余的P轨道与这个平面垂直。碳正离子是平面结构。

4.碳正离子的形成过程:

碳正离子的形成过程大概是这样的:C+上原本连有一个电负性较大的或者吸电子的基团(如-Br,-OH等)那么这个基团就会将它连接的碳上的电子吸引过去使该碳稍微显正电性吸电子基团在适当溶液中还可能带着一对电子离去(例如Br-),那么剩下的烃基就形成了碳正离子。

不对称烯烃进行亲电加成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卤代烃进行消除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

马氏规则:(也称作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规则或Markownikoff规则)是一个基于扎伊采夫规则的区域选择性经验规则,其内容即: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亲电试剂中的正电基团(如氢)总是加在连氢最多(取代最少)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氢最少(取代最多)的碳原子上。

反马规则: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等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的取向与按马氏规则预测的取向不一致时,称为反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

反马氏规则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1)在光及过氧化物作用下,发生了游离基加成反应(参见过氧化物效应);

(2)当亲电试剂中氢原子的电负性大于所连的原子或原子团时,从形式上看加成的取向是违反马氏定则的。

札伊采夫(Zaitsev,也译作查依采夫等)规则年由A.M.扎伊采夫提出。在醇脱水或卤代烷脱卤化氢中,如分子中含有不同的β—H时,则在生成的产物中双键主要位于烷基取代基较多的位置,即含H较少β碳提供氢原子,生成取代较多的稳定烯烃。

芳烃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难易比较:

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难易程度为:蒽醌>萘>苯。

比较方法:

一:亲电试剂的空间构型,大小,亲电能力空间构型比如它的亲电部位是否裸露在外,是否容易接触到反应部位亲电反应一般来说(只能说一般来说),亲电试剂分子越小越容易发生亲电能力越大(方便理解就笼统的说为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越易发生。

二:反应物的空间构型,反应物所带电子(电子云)的多少。空间构型和亲电试剂类似,越容易被亲电试剂接触到反应部位越易发生电子(电子云)越密集越容易发生。

三:发生溶剂的极性,一般来说,极性越大越易发生(和反应机理有关),排序应该是甲苯苯硝基苯。

理由:三个反应物空间构型大同小异,只需比较电子云密度即可,甲基是供电基,使电子云密度升高,硝基是吸点基,使电子云密度降低,故排序如此。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

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1、均裂

均裂

均裂产生了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游离基/自由基。发生均裂的反应条件是光照、辐射、加热或有过氧化物存在。有自由基参与的反应叫做自由基反应。

2、异裂

异裂

异裂的结果产生了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发生异裂的反应条件是有催化剂、极性试剂、极性溶剂存在。发生共价键异裂的反应,叫做离子型反应。

3、协同反应

有些有机反应过程没有明显分步的共价键均裂或异裂,只是通过一个环状的过渡态,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同时完成而得到产物。

协同反应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1、加成反应:

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与试剂作用时,π键断裂,试剂中的两个原子或原子团分别加到两个不饱和碳原子上,形成两个新的s键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

(1)亲电加成:

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荷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

(2)自由基加成:

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

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2、消除反应

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而形成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

卤代烃脱卤化氢、脱卤素

(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β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β碳上的氢原子。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

3、取代反应:有机分子中的原子(基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⑴、亲电取代:

由于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发的取代反应称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付氏烷基化等,都是亲电取代反应

⑵、亲核取代:

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水解、醇解、氰解、氨解,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可按两种历程进行,单分子历程(SN1)和双分子历程(SN2),一级卤代烃易按SN2历程反应,三级卤代烃一般按SN1历程反应,二级卤代烃则两者兼而有之。

⑶自由基取代:

由自由基的引发而进行的取代称自由基取代。

烷烃的卤代

烯烃α-H的卤代

烷基苯α-H的卤代是自由基取代反应

自由基的稳定性和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的烷基数目有关,烷基越多,稳定性越大自由基的稳定次序为:

三级二级一级·CH3

4、氧化还原反应

⑴、氧化反应

烯、炔、芳烃侧链等都易发生氧化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氧气(空气)、臭氧等。掌握氧化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臭氧氧化及高锰酸钾氧化可用来推测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⑵、还原反应

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卤代烃还原成烷烃,硝基苯还原为苯胺等都是还原反应。掌握几种常用的还原剂,如H2/Ni、Na+C2H5OH、Fe+HCl、

四、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褪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卤代烃

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

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立即生成沉淀仲卤代烃放一会儿后生成沉淀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注意:苄卤的结构和活性

苄卤

五、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及合成方法

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增长和缩短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熟练掌握苯进行付氏烷基化、酰基化、炔化物的烃化、格氏试剂法、等都可以增长碳链;炔化物的烃化、格氏试剂法等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非常广泛。

1、炔化物的烃化具有炔氢的炔烃与氨基钠作用得炔钠,炔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得到烷基取代得炔烃。此反应可增长碳链,制备高级炔烃。

2、格氏试剂法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极为广泛,它与环氧乙烷、醛、酮、酯反应可用来制备不同结构的醇等。这些反应既可增长碳链,又可形成所需的官能团。

合成题

1、对脂肪烃及其衍生物,考虑碳链是否变化

2、对芳烃,考虑定位及基团的引入

3、对脂肪烃及其衍生物,考虑碳链是否变化

炔化物的烃化:

具有炔氢的炔烃与氨基钠作用得炔钠,炔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得到烷基取代的炔烃。此反应可增长碳链,制备高级炔烃。

4、对芳烃,考虑定位及基团的引入顺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