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畜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期:一方面,非洲猪瘟疫情日趋常态化,养猪业深受重创,“防非复养”形势严峻,此时禽业与水产养殖却趁势而起,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的“绿色养殖”模式发展迅猛;另外一方面,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第号公告,“饲料禁抗”实锤落地,“饲料无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迫在眉睫。
#抗生素#面对巨大挑战,“颐和论坛—饲料替抗与绿色养殖大会暨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以禁抗,绿色,创新,发展为主题在相关单位的指导下,整合多方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饲料及养殖技术大家相聚长沙、同台交流,旨在搭建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领域“产-学-研-用”学术和科技交流平台,体现“三个面向”,在“防非复养与饲料禁抗”大背景下,为全行业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之道。
在第一日的汇报中,广东省新饲料添加剂发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彭险峰博士以
《解决肠道问题的原理——如何实现饲用抗生素的高效替代?》
为课题展开汇报总结
1.问题的提出
面对限抗和禁抗带来的巨大替抗市场需求,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从研究单位到企业开展了的大量的研究来寻找AGPs(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的替代方案。各种概念和产品百花齐放,但也鱼龙混杂,主要包括酸化剂、精油、植物提取物、抗菌肽、溶菌酶等等。如果以传统AGPs(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的效力及成本来评价这些产品能有几个可以真正落地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2.AGPs(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要实现AGPs的高效替代,除了基本概念要区分,还得深刻理解AGPs是靠什么机制发挥作用的,即AGPs促生长的机制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充分理解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生产性能的关系。动物肠道丰富的营养极其适宜细菌的快速增殖。因此,即使是常规养殖貌似健康的动物的肠道均存在大量的细菌,每克肠道内容物中细菌的总量可达到-CFU。这些细菌的存在至少有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细菌生长繁殖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动物粪便中干物质中40%属于菌体蛋白)。其次,细菌产生的各种毒素或其代谢产物可诱发动物的炎症反应或其它病理反应,影响动物肠道健康、降低饲料利用效率及动物生产性能。有研究资料显示,鸡在常规的养殖环境或无菌的环境下,肠道上皮细胞周转速度存在巨大差别。在常规环境下,周转时间为3.8天,然而在无菌环境下,周转时间为9.1天,差了2.4倍!这意味着动物在常规(有菌)环境下,肠道维持的营养需求要高得多,大量能量和营养需要被用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例如试验发现肉鸡在球虫感染的情况下,用于维持的能量要高20-60kcal/d。总而言之,数量庞大的肠道微生物的存在对动物的生产性能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有2个重要的误解:1是将抗菌与促生长分开,认为这些AGPs是抗菌的,另外一些AGPs是促生长的,实际上抗菌是AGPs促生长的科学基础。2是将抗腹泻与促生长分开。很多人经常将控制腹泻等表观效果与促生长割裂开来,误以为这些抗生素是抗腹泻的,另外一些抗生素是促生长的。以断奶仔猪腹泻的控制为例,AGPs因为从源头上控制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从而缓解或改善了断奶仔猪的腹泻,并最终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动物的生产性能。这是现象和结果的关系,背后的真正原因仍然是AGPs的高效抑菌或杀菌作用。
3.AGPs的作用标准
AGPs要应用在饲料中发挥抗菌(抗腹泻)促生长的作用必须满足以下标准,这也是AGPs替代产品应该满足的基本条件。
1较强的抗菌效力。AGPs的替代产品也应具有相当的抗菌活性(MIC90≤30ug/ml),但从结构和来源上不应归属于抗菌药的范畴,且与抗菌药没有结构及耐药性相关性。
2必须能够在动物肠道中后部维持足够的有效浓度。任何AGPs的替代产品也要充分考虑靶标分子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以及在饲料加工保存运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活性成分是否能在动物肠道中后部达到足够浓度而发挥作用。
3在饲料产品中足够的有效添加剂量。AGPs要在动物体内发挥作用,其有效添加剂量要基于其抗菌活性及体内动力学过程(包括吸收、稀释、代谢转化及稳定性等)两方面综合考虑,这也是AGPs的替代产品必须参考相同的原则充分考虑的。
4产品安全性。产品的活性成分必须是明确可控的,长期添加毒性小,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无任何安全性风险。
最终还提到了AGPs(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的替抗产品酸化剂:苯甲酸,甲酸钙,二甲酸钾等(其中二甲酸钾作为替抗明星产品,在19年颐和论坛与其他会议中也多次提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