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几乎是现代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的一种材料,但广泛应用之后产生的大量垃圾也日渐成为大自然的顽疾。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统计,截至年,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塑料废物已超3亿吨,其中超过万吨的塑料会进入海洋,而据估计,自年代以来,全世界已累计生产了超过80亿吨塑料,其中约60%最终进入了生态环境或垃圾填埋场,很多塑料垃圾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自然分解掉。
现在,事情的转机要来了。
来自法国“绿色化学”公司Carbios和图卢兹大学的科学家们设计出一种改进的PET水解酶,不仅可以快速将PET塑料垃圾转化回原始材料,还能用于制造新的食品级塑料瓶,该成果不久前曾登上Nature封面,Science也进行了报道,被称作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Carbios公司的副总裁MartinStephan在回复DeepTech的邮件中表示,团队计划在-年将该技术授权给部分PET生产商,大规模化的商业应用可能会在-年之间正式启动。
图|马尔代夫的Thilafushi岛上,人们丢弃的塑料瓶垃圾被堆积如山,形成了“垃圾岛”(来源:东方IC)
塑料回收的难题
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并不是收集起来就完事了,关键是后续处理。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为例,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塑料之一,每年产量约万吨,被广泛用于制造饮料的瓶子、零售的包装,以及聚酯纤维、电子产品器件等领域,但其中仅有大约30%的塑料被回收,通常会经过热降解技术变成强度降低、机械性能损失的次档塑料,这些塑料会被制成塑料地毡或其他更低级的塑料纤维,最终还是难逃被填埋或焚化,完全算不上是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
而且,出于回收成本和降解技术复杂度的考量,更多的塑料生产企业首选的方式还是重新合成PET塑料,这导致新的PET垃圾每年仍会持续积聚。
PET具有高比例的芳香族对苯二甲酸酯单元(可降低链迁移率),是一种极难水解的聚酯。简单来说,这种塑料它具备较好的稳定性,拥有质量轻、抗冲击、耐疲劳、抗蠕变性、耐酸碱、耐水、耐油等一系列优点,化学惰性超强,但如果它成了垃圾,就很难分解处理,优点秒变缺点。
针对这样的垃圾,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新的PET水解酶显示出了惊人的效果,该酶在10小时内最终实现了把至少90%的PET解聚为单体,生产率为每升每小时16.7克对苯二甲酸酯(克/公斤PET悬浮液,酶浓度为3毫克/克PET),这种高效、优化的酶性能优于迄今为止已知的所有PET水解酶。
同时实验证明,通过这种酶解聚的PET废料可以再次生产出生物回收PET,而且与石化PET具有相同的特性,有望真正实现循环PET经济的概念。
图|回收站被压缩打包的塑料瓶(来源:ISTOCKPHOTO)
寻找最强突变酶
这里有一个技术点是,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材料的许多特性都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发生急剧的变化。
而任何实际的酶法PET回收应用都需要蛋白质在PET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即70°C。起初,研究人员使用了市售的无定形PET(Gf-PET,由供应商Goodfellow提供)来比较已知的几种酶在最佳条件下水解PET的活性,这几种酶包括Thermobifidafuscahydrolases(BTA1和BTA2)、Fusariumsolanipisicutinase(FsC)、IdeonellasakaiensisPETase(Is-PETase)以及leaf-branch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