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人都知道,理想的水色应该是由绿藻或硅藻占优势所形成的 绿色或 褐色。那对虾养殖的不同阶段,应该按什么标准来调控水色呢?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判断标准。
1)养殖前期,即投苗1个月内,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水深保持在80~厘米,基本不换水;
2)养殖中后期透明度控制在35~60厘米,采取少量添补水或基本不换水的办法。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基础饵料充足和池内生物群落相对稳定,尽量减少由于水环境变化对虾苗的刺激和饵料不足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要根据水色和生物量的变化及时调水。
养殖前期可施过活力多 钙或微生物肥料肥水,中后期若池水过肥,藻类太多,水色过浓,可选用苯扎溴铵、戊二醛、 化氯等杀灭部分藻类或选择芽孢杆菌争夺藻类营养,从而达到澄清水质的目的。
一般在放苗前10天左右肥水。根据水色和透明度追加肥料,使池水呈 绿色或 褐色,透明度25~40厘米,使虾苗入池后有足够的饵料生物摄食。因为基础饵料生物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饲料所不能代替的,这对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和增强虾的体质相当重要,同时饵料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能净化水质,吸收水中氨氮、亚 盐、 氢等有害物质,对稳定水质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养殖期间做好水质指标监测。每天对虾池的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 盐、总碱度等进行监测。pH值控制在7.8~8.6,早晚变化幅度控制在0.8以内;氨氮、亚 盐偏高时可配合使用活力多 钙+玉米粉+有益菌来降低氨氮亚盐。总碱度保持90毫克/升以上,可定期选择全池泼洒腐植 、红糖、芽孢杆菌等稳定其浓度。
养殖期间要始终注意虾的活动情况和水体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变化。每天分别在黎明、白天、傍晚和午夜各巡塘1次,观察池塘水体颜色,虾摄食是否正常,有无残饵,活动有无异常,有无浮头迹象和疾病发生等。发现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定期对虾的成活率、体重及体长进行生物学测量,以便掌握虾是否正常生长,并采取相应措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