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短视频平台多条内容提到,国内酱油龙头海天集团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日本售卖的海天酱油却是零添加。顿时间,全网沸腾,纷纷质疑海天味业在执行“双标”。
10月5日,海天味业发布声明称,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国的食品制造中,各企业按照各国标准和产品特性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海天售卖的国内、国外产品内控标准是一致的,并未“双标”。
那么海天酱油国内的酱油到底添加了什么添加剂呢?
我在超市找到了一瓶海天酱油,标签上显示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增鲜剂)、5-肌苷酸二钠(增鲜剂)、5-鸟苷酸二钠(增鲜剂)、苯甲酸钠(防腐剂)。很多人特别指出的有异议就是最后一个——苯甲酸钠。
我继续找了一些关于酱油里的防腐添加剂的说法,大概有七八种常见的酱油防腐剂,一般用到的是两种:一种是山梨酸钾,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苯甲酸钠。从国内的添加剂使用标准看,确实都在许可范围内。两种添加剂,单从毒性上来讲,都是有毒性的,但前者小于后者,且防腐效果好于后者,更加安全。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参加正常的脂肪代谢,最后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几乎没有毒性。后者的优势在于在空气中比较稳定,成本较低。但在密封状态下,山梨酸钾也很稳定,山梨酸钾的热稳定性比较好,分解温度高达℃。
离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那么国外企业就真的不用苯甲酸钠吗?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添加量很小,首先并不会明显增加产品成本,其次添加剂本身已经是成熟的行业并存在研发难度。因此,海天用来防腐的苯甲酸钠,确实曾经在世界各国被使用,但随着科技领域和健康领域对其毒性的研究深入,开始被限制使用,开始逐渐采用山梨酸钾替代苯甲酸钠,这是一个过程。比如前面提到了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就已经禁止使用苯甲酸钠,并对它的使用作出了限制。
海天集团一直强调自己是符合国内酱油标准的。
我们去看一下酱油标准。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酿造酱油(GB-)》,由国家国内贸易局提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是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国调味品协会负责解释,标准中确实标注了苯甲酸及其钠盐属于合法的添加剂,但也对剂量作了明确的限制为1.0g/kg(有网友查看过日本的标准是0.6g/kg)。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配制酱油(SB/T-),由国家商务部提出,主要标准起草单位为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者是国家标准,后者是行业标准。
海天确实自己作为球员也充当了裁判员的角色,但既然行业标准得以成立,那么海天的做法确实是合规的。
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一些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国外两条线上的双标做法并不少见。他们能够根据国外的市场规则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而在国内则宁可守着老旧的标准和规则也不愿同步提高产品规则,到底是出于利益考虑,还是对于标准妥协,就需要单独讨论了。从消费者的角度,既然更多的国家都已经提高了产品标准,那么国内的标准制定者、行业参与者及时调整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最怕的就是你不提我不提、你好我好大家好,钱落荷包不管消费者死活,才是可悲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