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贵金属钯(Pd)是甲酸电氧化反应中应用最广泛、催化效果最佳的催化剂。然而,甲酸分子在Pd表面的氧化过程中,存在“类CO的毒性物种”的吸附与累积,严重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构建应变效应是通过调节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提高双金属纳米催化剂催化活性的重要研究策略之一。研究者们大多通过形成合金固溶体或双金属核壳结构的方式,诱发应变效应。构筑应变作用的本质源于两种不同金属间晶格常数的差异(因此也称之为晶格应变效应),两种金属的晶格结构发生畸变,产生拉伸或收缩效应,引起金属的d能带中心发生偏移,进而调节催化反应活性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成键能力的强弱。最近,有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双相结构即利用两种不同相结构间的晶格失配作用,在双相界面附近产生的高度应变作用,以及随之产生的位错、孪晶等缺陷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催化活性。然而,由于这种亚稳态的双相界面表面能较高,双相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成果简介

南开大学李福军研究员课题组报道了一种由有序体心立方相(BCC)和无序面心立方(FCC)相组成的双相PdCu纳米电催化剂,利用双相界面附近产生的双轴应变(biaxialstrain)作用,调节Pd的本征电子结构,有效地提升了PdCu纳米晶的甲酸电氧化活性。该工作采用简单的热注射法,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晶表面能以双相产生过程中所需的相转变活化能的调控,制备得到了双相PdCu纳米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CTAB含量实现了对PdCu纳米晶相组成的调控。论文通过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电镜(AC-HRTEM)等多种方法验证了BCC和FCC两种相同时存在于每一颗PdCu纳米晶中,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晶带轴方向存在较强烈的应变作用。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双轴应变作用对Pd的d能带结构的影响。得益于双轴应变带来的强电子相互作用,双相PdCu展现出了优异的甲酸电氧化活性。双相PdCu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分为0.55A?mgPd?1和1.94mA?cmPd?2,是相同测试条件下商业化Pd/C的2.2倍和4.1倍,并优于只含有FCC和BCC相的PdCu纳米晶。该项工作为应变效应的构筑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

图文导读

图1.双相PdCu结构表征(a)TEM图像,(b)XRD谱图(内插图为FCC和BCC相的晶胞结构示意图),(c)HRTEM图像(内插图为FFT谱图),(d)(c)图所示方框对应的原子分辨级HRTEM图像,(e-f)d图中两方框对应区域的FFT谱图。

图2.双相PdCu双轴应变作用表征(a-c)沿BCC相[]晶带轴方向所示双相界面处的球差校正-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AC-HAADF-HRTEM)图像,(d-f)沿BCC相[]晶带轴方向所示双相界面处的AC-HAADF-HRTEM图像,(g-f)孪晶、位错、台阶原子的HRTEM图像。

图3.甲酸电氧化性能表征(a)双相PdCu在氩气饱和的0.5MH2SO4溶液中,10mV?s?1扫速下的循环伏安(CV)曲线,(b)双相PdCu、FCC-PdCu、BCC-PdCu及商业化Pd/C在0.5MH2SO4+0.5MHCOOH溶液中,10mV?s?1扫速下的CV曲线,(c)质量活性及比活性对比图,(d)时间-电流曲线。

作者简介

李福军,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福军研究员分别于南开大学和香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AIST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入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空气和钠离子电池。回国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Chem、Adv.Energy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RareMetals和Molecules期刊编委。

课题组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