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微粒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聚合物,从空气、土壤到食物链,塑料微粒几乎遍布全球。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甚至在人体组织、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成分。
比如,奥地利的学者曾对8名志愿者进行为期一周的研究,期间记录志愿者们的详细饮食情况,并保留和分析大便样本。
结果发现,志愿者们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塑料瓶装的饮用水,而他们的粪便中均含有塑料微粒,成分有我们常使用的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而不久前,科学家首次在人类的血液中发现了塑料微粒的存在。
荷兰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他们从22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身上采集了血液样本,并检测是否存在塑料微粒。结果从17人的血液中检测出塑料微粒,检出率高达77.2%。
检出最多的材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研究中发现,50%的血液样本中出现PET,是检出率最高的一种塑料。
PET是一种透明、结实且重量轻的塑料,现在大部分瓶装饮料、矿泉水、调味料和罐装食物的瓶子为此类材质。
美国曾有机构对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瓶瓶装水进行了测试,发现几乎所有的瓶装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建议不要用PET瓶子当容器盛放过热的水,喝完的饮料瓶子不要再装醋等调料。
如果购买的调味料是PET塑料包装的,一定要离火源远一点,否则遇到高温可能有有害物质析出。
第二位:聚苯乙烯(PS)
检出率排在第二位的是聚苯乙烯(PS),36%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了此类物质。
聚苯乙烯可耐热80℃~℃,一般的碗装泡面盒、部分快餐盒是此类材质。此材质不可重复使用,也不可用于作容器长时间盛放液体,以免可能会有有害物质析出。
第三位:聚乙烯(PE)
检出率排在第三位的是聚乙烯(PE),23%的血样样本发现此类物质。
低密度聚乙烯在食品工业中多用于保鲜膜和塑料袋,此材质耐热性不强,超过℃时会出现热熔现象,所以将食物加热前,要先要取下此类保鲜膜。
当然,那种微波炉专用的耐热保鲜膜,是可以按说明适当使用的。
一次性纸杯和茶包也会有塑料微粒析出
除了这些塑料包装外,印度理工学院的学者发现,用一次性纸杯装热饮,在15分钟内会释放数万个塑料微粒。
换算以下,如果用一天一次性纸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将会摄入个肉眼看不见的塑料微粒。
另外,我们常喝的茶包里也会有塑料微粒释放。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学者将4种不同品牌的袋泡茶,放进玻璃小瓶,倒入95℃的热水,静置5分钟,并检测水中塑料微粒的溶出情况。结果从水里检测出亿个微塑料和31亿个纳米塑料微粒。
虽然说存在不一定就有害,目前,塑料微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但已有一些动物实验发现微塑料可能造成炎症和细胞损伤。
总之,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常生活尽量环保,仍然是值得倡导的。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1.html